通过公众号认识了一位朋友,她在一家很大的集团企业做合并报表,集团涉及很多业务板块,也有数十家控股分子公司,可想而知,于她而言,每月的合并是一件很有挑战的事情。她们目前使用的合并报表系统,是国内比较常见的做法,按照报表项目设置模板,然后进行调整和合并。这不能很好满足她们的需要,比如:
*按照明细科目进行调整;
*按照分析口径出具报告;
*提供投融资相关的数据;
*给BI决策系统提供准确的抵消后数据;
很多集团企业都有类似的需求,在底层基础财务数据和业务数据已经很完整了之后,有更上一层楼利用这些数据的需求。比如BI系统,能从领导视角出发,图形化展示分析决策需要的数据。单纯的业务数据还好说,BI系统处理起来很有效率,可一旦触碰到财务数据,如何处理内部抵消,就是一个很棘手、很让人头疼的问题。让BI系统直接来实现抵消的逻辑,这往往很有挑战,更常见的做法可能是曲线救国:先让合并系统完成合并抵消,然后把这些结果数据提供给BI使用。可这对合并系统又会是一轮挑战,因为合并系统要在股权口径之外,再为了满足管理需要,出一套合并抵消的报表,很少有企业能把这两个架构统一的,甚至更难的是,管理口径会经常变化。也因此合并报表系统的选型就显得很关键。
我了解比较常见的有两种模式:
*因为合并系统与财务系统关联非常密切,企业通常会将合并系统与财务系统同步考虑,在上线财务系统的同时上线合并系统,或者在上线了财务系统之后,有合并需求的时候,再次实施上线合并系统。
*另一种方式就是在合并系统之外,再单独上线一套合并系统。这在用SAP的公司比较常见,SAP原来有一个合并报表系统BCS,普通认为不太好使,用了ECC财务模块的公司,在考虑合并系统的时候,就会谋求新的解决方案,比较常见的组合是SAP + 海波龙 。还有一个产品是蓝科,出自德国,也支持从财务系统抽数之后进行合并。(后来SAP新推出了BPC,是相较于BCS更好的合并报表解决方案,也有很多公司开始用BPC +ECC)
在了解了一些产品之后,我是觉得,合并系统最看重的一项,应该是取数逻辑的灵活性。如果能灵活设置取数公式,就有可能取到各种需要的数据。主表相对而言简单,难的是出一些明细表,甚至一些和业务数据有关。
比如跟量有关的数据,我接触过金蝶的报表系统,如果要取到数量,需要科目核算启用数量核算,这又会给账务处理带来额外的工作。
类似的还有交易抵消,也是需要涉及到产量的销售量和采购量,这些数据如果只能从财务系统取,可能就需要有很多的人工核对,最后才能完成抵消;或者需要核算做到非常精细,把业务记得很细。这两种方式其实都不是很好的解决方案,像海波龙原本擅长领域是BI的系统能被用来做合并,很大方面的原因可能就在于它在取数方面很灵活,不仅能从财务系统的凭证和账簿取数,也能从业务系统取数。
合并系统最后要用好,做到很智能很自动化,还与实施团队的专业能力息息相关。合并是财务领域很专业的一件事,即便是在企业内,能对合并流程理解得很到位、把合并数据做到比较精准的人员都很稀缺,可能很多的公司都是先大差不大出一版本,有对外披露质量要求高的时候,请审计师再来帮忙检查一轮。
对于业务非常复杂,对数据要求又很高的公司,要想把合并系统实施好,与三方人马的配合离不开关系:
1、首先需要企业内部有人很专业,能把财务的需求表达清楚
2、然后就需要对方的实施顾问对合并非常专业,能把需求转换为系统可实现的方案并落地。
3、如果还涉及到跨系统对接抽数,还需要有技术部门的配合,能解释清楚财务系统底层数据结构。这也可以找财务系统的技术顾问,但要知道财务系统和合并系统如果不是一家,他们往往是竞争关系,能不能全力配合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公司内能有人了解会更好。
合并报表系统最后一个关键取决于核算的质量。任何一个报表项目,都需要有数据来源,可以是财务系统,也可能是业务系统。那如果现有系统没有,又想要获得数据,就需要改造财务系统和业务系统,才可能满足报表系统的需要。这个问题在管理报表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一个很典型的场景:集团下有一个独立核算的法人单位,从股权口径很完整很独立,但这两个公司下又有两个相对独立的业务单元,从管理分析的口径,两个业务单元要分别隶属于两个业务板块。那为了满足管理口径的分析需要,这两个业务单元的核算是不是也需要分开,那具体要分到一个什么程度,才能既不增加太多的工作,又能满足分析需要?这是不是一个难题?
来源:财务管理
更多精彩财税信息,请关注中税正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