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科与垃圾文字详见后文例证分析)
流量与征文轰炸下的自媒体
自媒体,让每个上网的人都可以用一层正式媒体的外皮表达自己的观点,起初的确让更多的观点获得关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新鲜感的缺失与使用人群的成熟、社畜化,自媒体网站将不可避免的走向衰败,如天涯等各种论坛都经历了这种历史阶段,除了少数靠某种梗、文化培养了稳定的使用人群的app如微博、贴吧等,其它自媒体网站为了吸引使用者,保持盈利与存活,都会或多或少的采取激励创作的手段,典型的如头条的阅读奖励机制与征文奖励,谁能吸引到更多地流量,谁就能获取更多地利益。
然而,流量并不是评判一个作品好坏的唯一标准,头条的流量推送机制是否科学也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作品的点击率,很多时候都会受标题、图片、热点话题等随机因素影响。因此,就算完全不会创作,没有接受过学历教育等作品信用的筛选,也有获得较多阅读量与奖励的机会,可何况还有很多征文活动以发文量为奖励标准,垃圾文字(还不能称为文学)的泛滥也是可以预见的了,这也恰恰是民科(即民间科学家,没有如西方发明家那样接受过大学教育或有家传图书体系,我国特有的依靠义务教育知识与地摊文学质疑大学学术界的一类人群的统称)得以繁衍的良好环境。
借助自媒体天花乱吹的民科
民科这类人群,产出的内容虽大多是垃圾,但自我感觉却大多是高人一等,顽固、偏执、自恃甚高、谩骂质疑是他们身上常有的特质,反驳的语言也几乎毫无条理、脏人眼目,并且理科民科特别喜欢捣鼓“永动机”,文科民科非常喜欢关注“甲骨文”,真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怪相,但细细想来,“永动机”和“甲骨文”不就是小学、初中语文或物理课本上,老师最爱说的难解科学题吗?因此这类人群的基础知识仅限于义务教育,还是很有心理学根据的,他们在有限的学习生涯中没有获得成就与认同,在幸运的衣食饭饱后,意图“整个大活”,来证明自己一以贯之的“优秀”,以满足自己可怜的自尊心,可惜在其摇旗呐喊、擂鼓助威的舞台上,但凡多留心了一点,就会被滑稽的呐喊音、不伦不类的旗帜图、坑洼破洞的擂鼓笑的前仰后合。
以甲骨文为例
头条用户:老何刷三观@老何刷三观 虽不算前列,不过在拾人牙慧这方面还是有独到之处,其为甲骨文找个苏美尔楔形文字起源、将汉字送给外国人的论调,早在本世纪初就以滥觞于地摊文学中,是在八九十年代崇洋媚外思想影响青年时代,如今已步入中年的部分人士脑中的鲜明烙印(这也解释了这部分人为什么老喜欢用外国人引用来标榜自己),如果其仅仅是发几个头条谈谈想法,当作一个饭后谈资也未尝不可,但这位用户的包装手段确实很有一套,直接以“论文被引用”“中国学界”做标题,意图用论文来包装自己不受重视科学家的高端人设,虽然演技老套拙劣,但在包装手段的下限下仍然有所突破。
例如,我本以为他会花钱找个低影响因子的期刊发篇文章包装下,但我万万没想到能将预印本网站说成发表论文,因为预印本只是一份研究论文的完整草稿,在进行同行评审之前与公众分享,简单来说就是一个研究想法先上传网站占个坑,且预印本基本上只有简单的编辑或筛选,连一般论文所需的排版都没有,更不要说有什么影响因子了,根本不能将其称为学术论文或者学术交流,我很怀疑其口中所谓的美国学者只是某位外国网友,求求不要再碰瓷中国学术界了。
而笔者又强忍着严重的心理不适,尝试看了论文的内容与排版,开头摘要的“断定”与“同好”已经让人有了喷饭的冲动,文章的具体内容已经无力吐槽,英文标题
此外,带着浪费时间的屈辱感听了其部分视频,难为这位专家能这么用心的找图片和做视频了,不知道什么时候该专家可以去系统的学习下逻辑学,虽然其将上中文下英文的文章称之为英文文献有点摸不着头脑,但必须说明的是,飘忽不定的神态动作的确很有喜剧意义。
最后想提醒这位专家几点,就算是做独创研究,一篇32页的文章(去掉英文大概16页),只有11篇参考文献也是很不合适的,建议多多看书,同时,英文参考文献的通说翻译是References不是bibliography,麻烦找外国“专家”交流时注意格式与识别,且引用文献时,记得把引用文献的页码出处标注一下,这是做学术最基本的格式要求,顺便一说,第10和第11的网络文献也记得转换为标准引用格式,虽然这个网站似乎只是套了个宾大皮。
回归主题,头条上的垃圾文章与搞笑民科不胜枚举,属实快到了多看一眼就会爆炸的程度,者对头条是好是坏,只能交给时间来检验了,比较恰流量饭还是很香的嘛
在空闲时间被垃圾内容占据的现实下,如沸沸扬扬的B站停更事件那样,垃圾内容挤占了优秀内容产出者的获利空间,劣币驱逐良币,在如今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里,存量竞争的市场环境,可能将会成为大多数自媒体的命运吧,毕竟发声的功能,一个就够了。